对于许多后发国家来说股票100倍杠杆平台,古老的传统往往受到批评。这种批评源于他们对先发国家的模仿与参考。后发国家的人们常常将自己的文化与“封建”、“落后”和“愚昧”这些标签联系在一起。随着时间的推移,很多后发国家对本土传统的摒弃变得越来越明显,尤其是在宗教领域。那些具有本土特色的宗教往往被视为封建的象征,而在先发国家广泛传播的宗教则被视作现代、进步的信仰,甚至从未有人将其视作“封建的余孽”。这种现象揭示了一种奇怪的对比:在我们当中,有些人盲目推崇基督教,却对本土宗教避之不及,这不禁让人深思。
今天推荐的影片《我心深处》正是一部典型的基督教宣传电影。尽管影片的核心主题是宣扬爱、平等与包容,但将其与基督教结合后,这种宣传在西方社会被视作自然、合理。没有人认为这是一种宗教宣传,更没有人将其视为封建迷信。然而,如果影片中的宗教背景被换成佛教或伊斯兰教,且发生地变成其他国家,那么这部电影很可能就无法获得同样的赞誉。
展开剩余75%《我心深处》讲述了在美国大萧条时期,一位警员因公殉职,留下妻子和两个孩子面对艰难生活。原本可以依赖丈夫养家的妻子不得不独自承担起家庭重担。就在此时,一位黑人男子来寻求工作,而一名双目失明的人也租住在她家。于是,四人开始共同生活。为了偿还贷款,妻子开始种植棉花,而擅长农业的黑人帮助她一同劳动。随着棉花进入丰收季节,眼看着希望在眼前,但很快,棉花的收购价格被压低,3K党的威胁使得黑人无法继续留在这里。这让妻子面临选择:是否能通过自己的努力真正实现独立?
影片展示的是大萧条时期美国普通人的生存困境,而其特色在于不同种族、不同阶层的人们如何在困境中相互扶持,最终争取到生存的机会。这个故事的普遍性使它在任何国家都能得到认可。然而,这部电影也鲜明地指出了一点:它的发生与基督教信仰息息相关。正是这种信仰使得信徒能够以宽容与共生的方式生活在一起。影片的最后,宗教仪式的融入使得整个故事完美收官。
影片传达的一个重要信息是:电影完全可以与宗教信仰相结合,而这种结合并不代表封建愚昧。虽然这部电影出品于上世纪80年代,但它已经很好地向我们展示了一个问题:在许多后发国家的电影作品中,宗教信仰常常不能被视为一种文化现象。即使电影内容涉及宗教信仰,它也容易被视为封建迷信的宣传。
其中有两个主要原因。其一,现代世界体系由西方国家主导,基督教也因此成为全球最大、最具影响力的宗教。西方国家常将基督教视为适合全人类的信仰,但我们后发国家清楚,它原本就是殖民主义的一部分。在殖民侵略之前,基督教常常作为“前哨站”或“谍报站”,其传播本质上是为了让当地人接受西方殖民者。基督教的扩展与西方国家的侵略行为相辅相成,没有枪炮作为支持,基督教的传播难以形成。因此,西方对基督教的全球主导地位,正是其政治与军事霸权的延伸。
第二个原因是,部分后发国家的创作者对本国宗教的认知狭隘。许多人认为宗教要么是封建迷信,要么是猎奇性文化,这些观念其实是西方中心主义对其他文化的误读。这种偏见被后发国家的创作者继承并发扬,导致本土宗教在影视作品中的形象常常被贴上“封建迷信”或“猎奇”的标签。
除了这些原因,后发国家常常在经济和国际地位达到一定水平后,才开始重新审视和发掘本土文化与宗教的价值。只有当这些国家在全球秩序中站稳脚跟时,才有可能认识到自己文化的独特性和价值。经济发展是后发国家迈向现代化的重要前提,但能够真正实现发展的国家依然寥寥。因此,长时间内,本土宗教的真正价值很难得到认识和展示。
因此,宗教本身并没有错,问题在于如何展现宗教的价值。若不能跳出这种局限,后发国家只能继续跟随他人,无法真正独立思考和发展。最终的结果,可能只是令人感到惋惜。
发布于:山东省